問診靠醫生-把關靠自己挑選好書,是一件百年大事啊

像是我本身,一直不習慣用電子書,因為我還是很習慣把書拿在手上的感覺

因此我一年大概會買個20-30本不等的書籍

有興趣的書就會買來閱讀,今天跟大家介紹的這一本

就是我蠻推薦的一本好書,他的內容其實非常適合所有人閱讀

你相不相部,買書也買安全牌的書籍,才可以吸收知識啊

這本書我讀完後,我可以了解作者的用心,雖然不是神作

但是淺顯易懂的內容,一般人也可以很快吸收真的很推薦

隨時時代一直變化,新的作家會一直推陳出新,但是一本好書放在架上,也是頗有氣質的喔

所以我個人對問診靠醫生-把關靠自己的評比如下

內容:★★★★



知識性:★★★★☆



閱讀性:★★★★☆

詳細介紹如下~參考一下吧

說明

-

描述















  • 《問診靠醫生?把關靠自己》

    不知為什麼台灣的民眾常被貼上愛逛醫院、愛打針、愛吃藥的標籤?暫且不論民眾是不是愛吃藥,但不可否認的很多醫師也在不同動機之下,鼓勵民眾服用一些不需要的藥。經由媒體的報導,民眾瞭解藥價黑洞的存在之後,更加深了對醫生的不信任。醫療糾紛中有一定比例的無頭公案,和藥到命除有關;但,除了解剖,真的不知道進到病人肚子裡的是什麼?

    現實環境中,就醫院經營者來說,就診次數是不能降低的,檢驗單是不能少開的,藥不能少給的,手術,尤其是「金雞母手術」是不能不動的;因為那都是如今很多醫院診所的生財來源。對醫院經營者而言,醫療人員,有如儀器設備一樣,只是醫院生財鏈的一環而已。

    民國89年時,看到政府在健保瀕臨財務危機中,醫護人員在業績掛帥的管理制度下成為「醫療奴工」,醫師們分不清楚自己是在「行醫」還是在「做工」?在追求速效、向錢看齊的環境下,醫護人員成為病人既畏又怨的「壞醫生」、「壞護士」;在超高門診量與績效壓力下,「行醫尊嚴」蕩然無存;而病人在求醫過程中忍受病痛、「找關係」、「送禮」、「打聽」與「貨比三家」,對醫療體系充滿怨言與無奈,甚者成為粗糙醫療品質下的犧牲者。

    醫療照顧很吊詭的地方是,一方面是科技語言的結合體(雖然說的是國語或閩南話),與一般人日常生活語言距離甚遠,常常讓人如鴨子聽雷「有聽沒有懂」;另一方面,醫療照顧又實際直接在個人身上進行,醫療經驗是很真實的,人不僅有能力可以詮釋個人的醫療經驗,人還有記憶。主觀體會之下,使得很多人一提起就醫,都有一肚子的怨氣。

    在診間或病房與病人接觸的醫療人員,是經年泡在醫療專業裡的專業人員,而到醫院診所去看病的民眾,除非是識途老馬的老病號,大部份人的「醫學素養」 可能都不甚了了。醫病雙方在三、五分鐘的接觸中,要民眾能清楚的理解醫療人員、信任醫療人員,照著醫療人員的囑咐走,這時候的民眾,恐怕要理智暫停、知識休兵,才能做到。

    本書特色

    對於病人而言,在今天的台灣醫界,確實存在著不少陷阱,求醫者真的不能不小心。難怪,病醫關係充滿著不信任感;但是,病人卻無法逃避這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。

    ※健保費你每個月都在繳,那健保到底在保障生病時候的那些事項?為什麼有一堆莫名其妙 的自費跑出來?健保床還總是等不到?

    ※病歷是屬於病人知的權利,為什麼難懂?難申請?或拿到手的是殘缺不全?

    ※要動手術了,醫生必須透明的告知實際風險,可是醫生說清楚嗎?

    ※藥袋上面的註記,大有學問,你多看一眼了嗎?

    ※家有老人或小孩,他們的用藥潛藏風險,遠超過你所知道的……

    ※很多醫療行為的背後,真相令人搖頭嘆息……

    只要讀過這本書,就很難再有不肖醫療院所或醫護人員,可以再隨口欺騙大家了!













      大部份病人,不僅不知他們有什麼權益,更不知如何去爭取,甚至很多人,根本沒有病人權利的意識。因此,教育病人、喚醒民眾乃成為當務之急!——姚克明(前台灣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)

      任何人際關係的維繫,必須建立在「誠信」的基礎上。而病醫關係更是人際關係當中最特殊、最嚴肅的一種。當我們決定把自己的生命,託付給一個在我們先前的經驗中,不曾有過任何交集的陌生人時,怎能缺乏互信的基礎呢?——黃達夫(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)

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作者介紹





      張苙雲

      學歷:
     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博士
     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社會學碩士
      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學士

      現任:
    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
    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/調查研究專題中心研究員兼執行長
     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

      到民國100年10月,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就10歲了。民國89年9月幾位本不相熟的朋友,
      抱著浪漫,憑著天真,貿貿然堅持推動「只是不同,並非對立」的醫療改革,企圖作點能爭取民
      眾、醫界、政府共贏的事。

      民國90年10月時,一群人發了一個大夢:
      在一個叫做台灣的小島上,那裡有秉持非營利精神經營的醫院,醫院中的醫護人員,擁有合
      理的報酬與尊嚴的工作環境,他們全心全意的守護著人們的健康,所以島上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
      以人為本的愛心療護,那是一個充滿品質與正義的醫療環境!
      我們何其有幸,能為自己的夢想努力!

















    問診靠醫生?把關靠自己-目錄導覽說明



    • 序:
      病人的權利意識 / 姚克明
      病醫關係,必須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 / 黃達夫
      回首醫改來時路 / 張苙雲

      第一章:全民健保,究竟在保什麼?
      為什麼自費項目那麼多:
      就醫過路費
      部分負擔是要負擔什麼
      只要補差價,醫療照顧即可升級嗎
      不合理的自費要求
      收據裡的玄機:
      有收取醫療費用,就必須要開收據
      醫療費用收據,好處多多
      等不到的健保床:
      健保床空床數,誰說了算
      醫療窮人的悲歌:
      鎖卡等同於「鎖」命
      繳不起健保費,突然生重病怎麼辦
      二代健保新法:
      照顧弱勢就醫權益
      強化政府健保責任
      擴大民眾參與監督
      落實健保資訊公開

      第二章:病歷為健康之本
      病人有知的權利:
      病歷和每一個人的關係
      病歷資料,病人都可以擁有
      申請複印病歷原則
      複印時限和費用
      病歷與轉院:
      病歷資料哪些是可以申請的
      轉診,病歷是可以隨身攜帶的
      避免重複檢查,病歷是絕佳小幫手:
      各自為政的病歷系統
      不信任下的重複檢查
      病歷、病歷摘要、診斷證明書,大不同:
      最完整的就醫紀錄「病歷」
      醫師可以初步了解病人病況的「病歷摘要」
      證明確實罹患某種疾病時,用「診斷證明書」
      病歷不是一堆廢紙:
      「紙本」病歷與「電子」病歷
      怎麼解讀病歷

      第三章:手術的三思八問
      會不會白挨一刀:
      一般手術和緊急手術大不同
      決定手術前:
      三思而後行,八問而後動
      落實手術同意書:
      手術同意書的重點資訊
      動錯手術
      手術同意書≠麻醉同意書
      複雜拔牙、植牙也有同意書
      拒絕烏龍同意書
      名醫≠良醫、醫師個人≠醫療團隊:
      醫療系統中,錢是大力推手
      醫療成敗在於醫療團隊
      慎防非必要的「金雞母」手術:
      浮濫手術,不只是「切身」之痛
      常見小手術≠零風險
      剖腹產不是每個孕婦都適合做

      第四章:一定要多看一眼的藥袋
      「藥」命的風險:
      用藥安全網
      領藥後與服藥前,「藥」看清楚
      看懂藥袋標示,有問題要諮詢
      不要自己當醫師,亂停藥、配藥
      「藥」這樣才安全:
      藥品,要有完整「藥廠原廠包裝與說明書」
      分裝、磨粉藥品,風險高
      檢查藥品有效期限
      當醫師推薦昂貴藥品時
      老人家的重複用藥:
      用藥安全的停、看、聽
      最好把關幫手,健保IC卡
      重複使用三高藥,可能出現的問題
      慢性病處方箋領藥:省錢、方便、避免院內感染
      「四不一沒有」挑選健保藥局
      破解五大陷阱,嚴選專業藥局
      兒童用藥風險:
      什麼是兒童藥劑
      選擇兒童專用藥五撇步
      兒童用藥安全三「藥」訣
      小兒「磨粉藥」的八大迷思

      第五章:這些醫療行為的背後
      愛美是天性,但如何自保:
      治病已不是唯一用途
      認識醫學美容,從廣告和置入性行銷開始
      醫療廣告提供資訊須於法有據
      醫療廣告畢竟只是廣告,請和醫師面對面的溝通
      發生醫療爭議,適用「消費者保護法」嗎
      診間的隱私權維護:
      是誰將並情洩漏出去
      就醫隱私權
      高價健檢的真相:
      高額的健檢,是否負擔得起
      健檢風險的認識
      到底要不要接受高額健檢
      醫事人力,對於民眾健康的影響:
      最基本的醫事人力規定
      查看「醫策會」的評鑑結果


















    回首醫改來時路
    張苙雲 /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


    我,一個唸了二十幾年書的人,當我去醫院做檢查時,護理人員交代我:「頭一天空腹禁食。」

    第二天報到時,她很盡責的作一次確認:「早上吃了東西嗎?」,「沒有,沒吃東西,只喝了點水。」

    事隔多年,那位護理人員一副不可置信望著我的表情,至今仍讓我難以忘懷當時的尷尬;那時心裡嘀咕的是:「妳又沒說不可喝水!」。

    其實像我這樣對醫療無知的一般民眾,恐不在少數。

    醫護人員,每天在做的事,就會變成例行公事

    醫療人員如果稍不留心,就會忘記,他們自認為的理所當然,並不等同於一般民眾的理應如此。因為他們所受的訓練、思考的模式、接觸的事務,甚至交往對象,都與醫療體系的專屬語言、知識、運作方式密切相關。經年累月下來,醫療術語,已經深化成為他們的日常語言的一部份。

    相對而言,台灣很多人是不看藥品說明書的,感冒第一件事就是跑醫院診所,吃一天藥沒好,就只管忙不再去。生起大病,六神無主的情況之下,常語焉不詳,無法清晰具體說清楚自己的狀況。

    在診間或病房與病人接觸的醫療人員,是經年泡在醫療專業裡的專業人員,而到醫院診所去看病的民眾,除非是識途老馬的老病號,大部份人的「醫學素養」 可能都不甚了了。醫病雙方在三、五分鐘的接觸中,要民眾能清楚的理解醫療人員、信任醫療人員,照著醫療人員的囑咐走,這時候的民眾,恐怕要理智暫停、知識休兵,才能做到。

    而更大的挑戰在於,醫療人員必須在短時間內將病人應該知道的病情、治療方式、注意事項、藥要怎麼吃、生活上要怎麼配合等等,完整的講清楚,俾使病人能正確地照做。他們需要很快的剪裁、組裝,依病人的狀況,提供客製化的資訊。困難是,每天要做的事,就會變成例行公事,若不經不斷的提醒和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,醫療人員的眼中有可能只有「病」而沒有「人」了。

    就醫,也要有的基本功

    這本書的內容是就醫的基本功,是寫給民眾看的。因為我們認為,醫療素養不足容易忽略疾病的警示,錯失早期治療的良機;醫療素養不足,沒有能力描述自己的狀態,不瞭解應該讓醫師暸解些什麼資訊,好給醫師及早做出正確的診斷。

    醫療素養不足,常不能正確服藥,不能正確的配合治療,不能正確的採取一些自我照顧的措施。雖然不是看了本書就可以提高醫療素養,但是,經過本書提供的知識做為輔具,應可以幫助大家成為醫療人員的伙伴,醫病雙方共同拉起防錯的保護網,利己利人。

    雖說這本書是專門寫給民眾看的,但是這本書的內容,也可提醒醫院診所應盡的義務和職責。防止醫療疏失與錯誤,是醫院診所念茲在茲,不可稍有鬆懈的事。將病人納入成為防錯保護網的一環,是本小利多的策略,何樂不為?

    醫院診所的責任,都要大於個別的醫療人員

    這本書的五個主題,每一個主題,都是醫療院所和醫療人員對就醫民眾應盡的職責。醫療費用的明細、病歷的流通、手術前後的口頭溝通說明和同意書的簽署、藥袋品名的標示,以及醫藥廣告等,每一個主題,醫院診所的責任都要大於個別的醫療人員。

    我們認為:

    醫療文明,靠的不是高科技的儀器和名醫的堆砌;許多的「第一」和「醫療突破」不等同於「醫療文明」。

    醫療文明,不是華麗的大廳和高科技的病房。

    醫療文明,也不是由世界名畫和古典音樂襯托而出。

    醫療文明,是從乾淨清爽的醫療環境中,自然流露出的敬業和體貼:它明白病人的需要、體會病人的感受;敬業和體貼是要堅持在一些細節上的講究。

    回首來時路

    到民國100年10月,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就十歲了。民國89年9月幾位本不相熟的朋友,抱著浪漫,憑著天真,貿貿然堅持推動「只是不同,並非對立」的醫療改革,企圖作點能爭取民眾、醫界、政府共贏的事。

    民國89年時,台灣有人人稱羨的全民健康保險了;當時全國民眾平均一年看門診15次;一個診次看100位以上病人的醫生,大有人在,有的沾沾自喜,有的抱怨連連。

    有人說,50%的病可能是不必看醫生的;而真正需要看醫生的病人,卻沒有得到足夠的看診時間;因為醫生的時間讓那50%不需要看病的病人給佔了。醫生的診察費很低,而且很多受雇於醫院的醫生,只有底薪,所以醫生收入的多寡取決於病人的多少。

    民國89年時,病人每次看病平均拿四種藥;藥事服務費相對於醫生的診察費用更低,所謂的藥事服務,也就只局限於:配藥→把藥交付病人而己。藥師是「風聞有你」的行業,很難讓病人親眼遇見;病人手上拿到的是也不知道是什麼的一堆稱為「藥」的東西,上面只有病人的姓名和醫院診所名稱與地址而己。

    民國89年時,醫生與病人關係緊張,醫療糾紛屢見不鮮;抬棺、撒冥紙、擲雞蛋……場景不變,只是換了不同的抗議家屬和被抗議的醫院診所。抗議中,總是有位穿白袍的出面說明,病人家屬是因為獅子大開口的漫無喊價,好像千錯萬錯,都是病人家屬死要錢才談不攏。

    民國89年時,就醫時同意書的簽署,形同一張沒人重視的廢紙,沒有實質溝通說明其意義,當然也就沒人把它當一回事。

    民國89年時,我們看到政府在健保瀕臨財務危機中,卻只見樹不見林,治絲益棼;醫護人員在業績掛帥的管理制度下成為「醫療奴工」,醫師們分不清楚自己是在「行醫」還是在「做工」?

    在追求速效、向錢看齊的環境下,醫護人員成為病人既畏又怨的「壞醫生」、「壞護士」;在超高門診量與績效壓力下,「行醫尊嚴」蕩然無存;而病人在求醫過程中忍受病痛、「找關係」、「送禮」、「打聽」與「貨比三家」,對醫療體系充滿怨言與無奈,甚者成為粗糙醫療品質下的犧牲者。

    民國89年12月4日,報紙刊登了醫改會籌創的訊息,幾天內我們接到來自各地不同聲音的熱烈回應;有支持鼓勵的、有慷慨悲情的、有深切期許的,也有破口大罵的……無論是什麼樣的聲音,都幫助我們深刻體會:台灣的醫療問題與我們該持續努力的方向,而改革的路,荊棘滿佈是我們早就預期的。

    醫療照顧很吊詭的地方是,一方面是科技語言的結合體(雖然說的是國語或閩南話),與一般人日常生活語言距離甚遠,常常讓人如鴨子聽雷「有聽沒有懂」;另一方面,醫療照顧又實際直接在個人身上進行,醫療經驗是很真實的,人不僅有能力可以詮釋個人的醫療經驗,人還有記憶。主觀體會之下,使得很多人一提起就醫,都有一肚子的怨氣。

    我們這一群醫療管理的門外漢,識時務地(或者也可以說是膽怯地),決定先不去衝撞需要高能量、高共識、高證據的醫界「套利」行為,我們服膺「登高自卑、行遠自邇」的理念。我們提出的訴求是:

    回歸醫療照顧的基本面、醫療照顧的基本功!

    乍看起來沒啥學問,但是若能落實,其影響既深且遠。因為對這些細節小動作的講究,可讓民眾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;因為這些細節小動作的要求,讓「第二意見」成為可能;醫學教育成效、醫藥分業與藥價黑洞、健保財務、醫療糾紛去刑事化、醫療人員的工作安全等大問題,都與這些細節小動作的堅持有關。

    從「價低量高」到「價高量低」:降低民眾的就診次數和減少不必要的手術

    台灣的醫療照顧 以「便宜又大碗」著稱,但這是以醫療人員的辛酸和汗水換來的。不過,矛頭不應指向民眾,並不是民眾惹的禍。

    不知為什麼台灣的民眾常被貼上愛逛醫院、愛打針、愛吃藥的標籤?按常理:

    應該沒有什麼人會捨公園、餐廳、百貨公司不去,而愛逛醫院診所。

    沒有人會覺得不被人打一針,就有所損失。

    更沒有人會捨甜美多汁的水果,而愛吃藥。對於「醫學素養」不甚了了的民眾,寧去醫院殺時間、寧受皮肉之痛挨針、寧照三餐吞服那些苦口的「良藥」,是他們真沒事做嗎?不理性?沒水準?

    何以至此?這是值得我們好好認真想想的問題。

    美國哈佛大學醫療政策之專家H. Finedkey針對台灣全民平均就診次數,長期居高不下的現象說:「其中90%的病人是根本不必看醫生的。」他的這種看法可能是對的,但如何減少呢?

    如果看診一次就能搞定,相信沒有人會願意一趟一趟湧向醫院診所;如果醫事人員的薪資不必管業績如何,而能維持一定的合理水準,相信醫療人員,尤其是醫生,是不想精疲力竭的看那麼多病人。如果量能降下來,價格自然就有調高的空間。

    但是,在現實環境中,就診次數是不能降低的,檢驗單是不能少開的,藥不能少給的,手術,尤其是「金雞母手術」是不能不動的;因為那都是如今很多醫院診所的生財來源。而且,單價如果調高,在不確定別人會不會「衝量」的情況下,維持現有的量,最為有利。如今,對醫院經營者而言,醫療人員,有如儀器設備一樣,只是醫院生財鏈的一環而已。要著靠醫院診所的自律自制來減少就醫量,猶如痴人說夢、緣木求魚。

    我們認為,推動容許民眾取得全本病歷,有可能「歪打正著」的達到我們的目的。因為讓病歷流通,讓民眾拿到完整的病歷資料和檢驗報告,至少有四大好處:

    1、免除重複檢查檢驗的痛苦,減少醫療浪費;

    2、轉診或需要第二意見時,可以提供別的醫師參考,有助於提昇醫療結果的品質;

    3、增加民眾對自身健康資訊的瞭解,提推薦序1
    病人的權利意識
    姚克明 / 前台灣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


    民國八十九年,好友張苙雲教授號召了一些有理想、有抱負、有切身之痛的學術界朋友,赤手空拳的成立了「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」(以下簡稱醫改會);這是台灣第一個,為維護病人權益而成立的民間組織。

    這個組織從一開始,就決定不接受政府的任何補助,也不接受任何利益團體指定用途之捐款,幾乎完全憑藉著微薄的基金孳息,以及認同該組織理念及作法的普羅大眾之小額捐款來運作。

    光陰似箭,一晃十年就這麼過去了;醫改會在如此艱困的環境下,並沒有萎縮、消失,反而日見成熟茁壯。這十年期間,醫改會雖然受到普遍的肯定與支持,但是也遇到了不少預期的與未預期的危機、反彈、壓力、甚至威脅。但是在夥伴們一心一德之下,誠懇、坦然、勇敢的面對一切,始終樂觀的堅持著當初之理想。

    這十年來,醫改會已成為醫療界、政府主管當局眼中的一個又愛又「恨」的組織,其實,「恨」只是源於誤會,也是任何改革過程之中必經之痛;醫改會有責任,主動以實際的行動儘可能去化解、澄清這種誤會。

    其實,醫改會的宗旨只是站在病人的立場,監督醫療界以及政府當局,以確保民眾應有的權益。希望藉由醫、病、衛生主管機關之間相互的尊重、瞭解、誠懇、信任,而改善日見惡化的關係;也希望提醒醫療界、政府當局,隨時不敢或忘其崇高之初衷。醫改會絕無意與任何人或組織為敵,但也不會、及不可因為怕別人以為我們與他們為敵,而不說一些該說的話、以及作一些該作的事!

    病人權益的維護,除了涉及衛生行政當局以及醫療院所之外,病人本身也應負起責任來。根據台灣省公共衛生研究所過去所做之ㄧ系列有關病人權利之研究,發現:

    大部份病人,不僅不知他們有什麼權益,更不知如何去爭取,甚至很多人,根本沒有病人權利的意識。

    因此,教育病人、喚醒民眾乃成為當務之急。這種關於病人教育的工作,本應包括於醫療院所、及衛生行政當局之例行衛生教育工作中。但是,有鑒於上述單位對此一重要任務,鮮有興趣與表現,所以,醫改會在現階段,不得不在這方面也扮演起教育民眾的角色。

    這次與大塊合作出版的《問診靠醫生.把關靠自己》,就是從過去十年來醫改會所做的「病人權益教育」內容中精選彙編出來的;這些內容過去也曾分別出版過單張或小冊,深受民眾及醫療院所歡迎。

    這本書是在張苙雲、劉梅君……等教授帶著一群熱情的小朋友,經年累月共同嘔心瀝血的結晶;他們就像一群勤勞忙碌的小蜜蜂ㄧ樣,採集了各式各樣的花粉,但是經過他們醞釀之後,這已不再是各種花粉了,而是屬於他們自己的蜂蜜;這一甘醇的蜂蜜,是特別為他們所關愛的民眾而釀造的;在欣見他們呈獻這一成果之時,曾經忝為醫改會的一員,我也深以為榮。

    推薦序2
    病醫關係,必須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
    黃達夫 /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


    任何人際關係的維繫,必須建立在「誠信」的基礎上。而病醫關係更是人際關係當中最特殊、最嚴肅的一種。當我們決定把自己的生命,託付給一個在我們先前的經驗中,不曾有過任何交集的陌生人時,怎能缺乏互信的基礎呢?

    所以,做為醫界的一份子,看到此書的標題時,難免因病醫之間缺乏的互信而感到心寒與遺憾。然而,這些年來,根據我個人的所見所聞,我也不得不承認,對於病人而言,在今天的台灣醫界,確實存在著不少陷阱,求醫者真的不能不小心。難怪,病醫關係充滿著不信任感。

    病醫關係淪落到這個地步,其背後的原因,固然多重而複雜。但是,病人卻無法逃避這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。病人不但時常感到困惑,有時也會受到傷害,醫改會就是這個現象下的產物。

    醫改會於2001年成立至今,站在守護病人的立場,扮演著督促政府、監督醫界以及協助病人的重要角色。醫改會這些年來所做的努力與貢獻,大家有目共睹。

    不久前,政府剛立法通過「二代健保」,很可惜這個修法案,只達到增加財源、以避免健保破產的立即目標。其他在公民參與,與資訊透明化方面也有些許的進步。但是,在最重要的,醫療品質的改善,增進全民的健康,以及杜絕醫療資源的浪費方面,則完全缺乏具體的措施。

    也就是說,對於病人而言,雖然,幾年內沒有健保破產之慮,但陷阱仍然存在。當病人就醫時,病人仍然缺乏分辨醫師、醫療機構專業及操守的好壞,藉以做明智的抉擇的依據。此刻,此書的問世,多少給了病人一些自保的方法。

    然而,這顯然不是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。如果國人期望健保局能夠善用健保費,把錢用在刀口上,醫界能夠提供給人民經濟又有效的醫療;則須要全民的積極參與,去促成健保支付制度的改革,倡導負責任的醫療,鼓勵「做好」而不是「做多」。

    更進一步的,要努力去促成醫學教育的改革,以強化醫師的專業修養,未來的醫師,不但要能提供水準一致的優良醫療,更要願意把病人的利益,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,惟有如此,國人才能把生命安心地託付給大家都可信賴的醫師!



















    語言:中文繁體
    規格:平裝
    分級:普級
    開數:25開15*21cm
    頁數:200

    出版地:台灣













-

須知









  • 作者:張苙雲

    追蹤







  • 繪者:陳俊言








  • 出版社:大塊

    出版社追蹤

    功能說明





  • 出版日:2011/3/4








  • ISBN:9789862132449




  • 語言:中文繁體




  • 適讀年齡:全齡適讀








非常推薦問診靠醫生-把關靠自己給大家

↓↓↓限量特惠的優惠按鈕↓↓↓



也可以當禮物的相關資料











【光的魔法師 Magic Light】雙色AR111方形有邊框盒燈 三燈 含18W聚光型燈泡





【光的魔法師 Magic Light】白色AR111方形無邊框盒燈 雙燈 含18W聚光型燈泡





【軍威光電 Ez-Light】LED 38W E27 燈泡 白光 環保公包(2入)





【TOSHIBA東芝】14W 全電壓 LED球泡燈 黃光(1入)





【TOSHIBA東芝】14W 全電壓 LED球泡燈 白光(1入)





【Sams Bulb】15W LED 全電壓節能省電燈泡_黃光(1入)





【Honey Comb】LED燈泡 白光16w 6入一組(GM-607)





【旭創光電】LED電光火炮 13W 黃光 6入(送小夜燈一入)







標籤註解:

問診靠醫生-把關靠自己推薦, 問診靠醫生-把關靠自己討論, 問診靠醫生-把關靠自己部落客, 問診靠醫生-把關靠自己比較評比, 問診靠醫生-把關靠自己使用評比, 問診靠醫生-把關靠自己開箱文, 問診靠醫生-把關靠自己推薦, 問診靠醫生-把關靠自己評測文, 問診靠醫生-把關靠自己CP值, 問診靠醫生-把關靠自己評鑑大隊, 問診靠醫生-把關靠自己部落客推薦, 問診靠醫生-把關靠自己好用嗎?, 問診靠醫生-把關靠自己去哪買?

熱點新聞搶先報













▲陳傑憲。(圖/統一獅提供)

記者歐建智/台南報導

統一獅與富邦悍將10日台南交手,富邦在1局上攻占三壘但未得分,統一獅在1局下進占滿壘,還是留下殘壘,首局打完0比0。

富邦在1局上一出局林威廷中外野安打上壘,再盜上二壘,完成隊史第1900盜成功,高孝儀被保送,但雙盜壘時高孝儀被阻殺在二壘,因而未能得分。

統一在1局下陳傑憲打擊時,打出三壘滾地球,由於捕手手套碰到陳傑憲的球棒,判決妨礙打擊上壘,一出局後潘武雄被保送,蘇智傑被三振、陳鏞基被保送占滿壘,高國慶三壘滾地球造成一壘跑者出局。

?接收更多精彩賽事,歡迎加入《ETNEWS運動雲》粉絲團

?接收更多精彩賽事,歡迎加入《ETNEWS好棒棒》粉絲團





















▲大陸研發的服務型機器人「三寶」。(圖/翻攝自旗瀚科技官網)

國際中心/綜合報導

據《日本經濟新聞》報導,接待用和家用機器人被稱為「服務型機器人」,而在剛於6日結束的「IFA2017」家電展上,大陸企業推出的服務型機器人與相關產品引起許多關注,會上有高達9成的服務型機器人都來自中國,而過去一直把機器人領域視為「拿手好戲」的日本企業,在會上卻寥寥無幾。

自從大陸當局提出「中國製造2025」產業振興政策,著手大力培育機器人產業後,相關產業開始突飛猛進。有專家認為,目前大陸企業推出的機器人在品質方面「還處於發展階段」,但在工業機器人方面,大陸美的集團已經把德國大型機器人企業庫卡(KUKA)收歸旗下等,大陸企業正積極採取併購手段來吸收技術,「中國企業吸收技術的速度超出預期。」

▲工業型機器人。(圖/翻攝自KUKA官網)

根據印度的調查公司MRFR預測報告指出,到2022年全球服務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目前的2倍,增長至200億美元,目前在全球市場上擁有高份額的企業很少,競爭剛剛展開;中國企業正通過參展IFA等提高知名度,加速搶佔全球市場。

日本和中國一樣面臨著少子化、高齡化和人手短缺的問題,因此對服務型機器人的需求也在不斷加大。在家用機器人方面,軟銀集團將發展人型機器人「Pepper」,夏普也在向普通消費者銷售可以與用戶進行會話的機器人型手機「RoBoHoN」;不過日本企業經營的服務型機器人大都侷限於國內市場,與望眼全球市場的大陸企業形成明顯對比。

報導中指出,在工業機器人方面,日本企業已經確立了一定的地位,其中安川電機更是是全球市佔率最高的工業用機器人公司,但在服務型機器人領域能否達到一樣的成就,就看日本企業有沒有進軍全球市場的產品研發與行銷戰略了。

▼服務型機器人「Pepper」。(圖/翻攝自Pepper台灣粉絲團 FB)









↓↓↓限量特惠的優惠按鈕↓↓↓



B574BD76AF7F9B61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vhw4psvr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